二戰被拘留的在港德國人(番外):你有你被拘禁,我有我去上課?喇沙書院學生何去何從?

2020/12/30
Share

不知各位在看《二戰被拘留的在港德國人》系列之時,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:既然喇沙書院的校舍在1939年9月1日 —— 其時新學期尚未開學 —— 就已經被徵用作拘留營,那到開學之時,原來的學生到哪上課?

喇沙書院的歷史有點認識的人,或者會想到當時的喇沙書院在1932年遷入主校舍後,數年後亦在喇沙利道西面,主校舍的對面建造了附屬校舍,並於1938年1月啟用。在香港政府徵用喇沙書院校舍之時,僅僅徵用主校舍,附屬校舍仍由校方自由使用,自然可以用作教學使用。

喇沙書院附屬校舍,應該是拍攝於1938年至1939年之間

這麼簡單解答了……嗎?看到上面的相片,一座兩層高的建築,加一座單層有蓋操場,如果是用以應付1932年創校之始的303名寄宿及一般學生時 [1],或者仍能勉強應付,但在面對1939學年時的超過一千名學生時,即使臨時將有蓋操場改為四間課室,又在外面空地「搭棚」建造四間臨時結構課室,但空間仍然明顯不足。

於是,該學年的寄宿制度暫停,上課時間臨時改為半日制,部分學生送到聖若瑟書院繼續學業 [2] [3],而餘下學生又需分成不同組別,按不同時間表上課,預科班、商科班等高年級在早上上課,其他低年級學生則在下午上課。

這情況維持到1940年初,港府與喇沙書院協議,改用附屬校舍作為拘留營,而將主校舍交還校方。不過正如在第一章時所述,喇沙書院經歷的徵用惡夢,未有就此終結,只是剛剛開始而已。


[1] 數字出自 St. Joseph’s College, Hong Kong : diamond jubilee 1875-1935

[2] 出自香港工商日報,1939年9月3日的報導。

[3] 第一章時就提到,喇沙書院本為聖若瑟書院的九龍分校,即使1932年喇沙書院自立門戶,但辦學機構同屬基督學校修士會(Frères des écoles chrétiennes),兩所學校關係自然密切。